《岩松看日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5-02-25 08:37:44
《岩松看日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此文共8557字]

第一篇:《岩松看日本》读书笔记

《岩松看日本》黑白配色的封面,里边包含着新闻人的严谨和字斟句酌,读完之后才能回味到出书者及制作团队的努力,日本——行走在爱恨之间的国度,是本可以回味的好书。

说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些抵制,抵制来源于父辈的讲述、历史的遗留和朦胧的误解,所以书中提到中日关系“一衣带水”,我仔细查过这个词,通过字面不难理解,后来读着读着才发现此词的准确,无需浓墨重彩的描述更不必强词夺理的辩解,中日之间就好像闹过矛盾的邻居,破镜重圆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是孩子,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愚蠢的跟风抵制日货,说起日本就嗤之以鼻,其实我们都错了,单纯的一意孤行,只能证明自己的不成熟和变相的“羡慕嫉妒恨”。

说起日本,不能逃避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尴尬,靖国神社,一把悬在中国人心灵伤疤上的刺刀。靖国神社1869年建立,对世界游客免费开放,里边存放着 246万多个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亡灵等等。书中说“历史在这里被完全扭曲着展示了出来”,追忆历史,我们只能从文字、图片、记录片等资料中获取信息,然而日本将扭曲的历史世代相传,他们的后人又该如何去辨伪存真呢?之后的日本天皇继续参拜,中国政府依旧谴责,恶性循环,无休止。可是,任何人站出来承认错误都需要勇气,于是,作者继续写“理性的声音”,算是简单抚慰一下愤怒的读者。可是,1869年成立的靖国神社,每年参观人数超过500万,而1992 年成立的和平博物馆多年来参观人数才50多万,触目惊心的对比,让好多人都很无力,无力去辩解、无力去纠正,公道自在人心吧!

除了历史问题以外,触及日本的其他方面还是比较轻松和游刃有余的。我非常敬佩日本人的忧患意识,防灾演习、防灾观念、应急措施等举措都令人佩服。终于明白了这个岛国为什么费尽心思的想“着陆”,对于地震、海啸频发的国家来说,他们是多么向往安逸的生活,多么想结束终日惶恐的日子。再说相扑,一个我很陌生的体育运动,一句话让我记得很深“一个好的相扑手,必须要练就坚韧的性格、超凡的毅力、朴素的品格”,一个成功的相扑选手要经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过程,日本人以相扑为荣耀,就好像中国人以乒乓球为自豪一样,只不过日本人靠力量过关,中国人以智慧取胜。说说日本的环保,之前一个去过日本和韩国的朋友告诉我,去了日本再去韩国,韩国就像个大垃圾场,而我们的中国与日本的环境相比,简直就是粪坑。这话儿看来不足为过,日本人细分垃圾、抵制污染、动着脑筋的节能减排,对于保护环境费尽心思,就连洗手也要用坐便水箱里的水.....,纠正历史和改变环境其实一样,都需要靠大家的力量,心手相传的力量。

其实我一直认为“哪个国家都一样”,有好就有坏,有阳春白雪就有下里巴人,有《岩松看日本》不一定就没有《小泉看中国》。日本很人性,人性到地铁车的座位下也有暖风,可他就没有残忍的一面吗?中国很博爱,那么他就从来没有冷酷过吗?我感觉,重要的不是记着曾经的过结念念不忘,而是坦诚的、微笑的去发现别人的好处,改正自己的坏处,努力改变国家发展现状的同时去改变历史的遗留问题。只有国富民强才能理直气壮,才能“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书的最后说到樱花,美丽的日本樱花也是我一直的向往,笔者走时匆匆,一定没有好好在樱花树下细细品味那般滋味。它像彩云、像飞天、像白雪,像日本人为曾经的流血和牺牲流下的忏悔之泪。

第二篇:《岩松看日本》观后感--浅谈日本

《岩松看日本》观后感--浅谈日本

初选《日本概况》这门课时,其实心里并没有太大的概念。原因主要有三点:1.喜欢宫崎骏的动画作品;2.上学期选学了《日语基础》;3.了解一下日本的民俗风情,自然风景,文化丰富下知识面也挺好的。

一般大多数人对于选修课都是一种比较随便的上课心态,但是,自从开始上了这堂课之后,我反而渐渐发现了它的有意思,也发现有了许多兴趣。

自从上次看了老师花了四节课的时间给我们放的纪录短片《岩松看日本》,让我对这节课、对日本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

对这节课而言,不再觉得这只是一门简单的、带着点小清新的、走走停停看日本、形形摄摄,看日本的一门简单的课程,反而多了些,对历史、对未来、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深刻思考的,让人对了些敬畏与思考的一门课程。对于日本而言,我不在只停留在它有美丽的富士山、漫天纷飞的樱花、整齐却又温馨的小居、随处可见的cosplay、大家都很喜欢的动漫卡通形象等这些可见的影像认识,更加了解到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国民精神,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真实的社会现实。

初看《岩松看日本》这个节目的名字是,我本以为会是一档类似于国外观光旅行的、介绍风土人情的旅游类的节目。但是,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才意识到,它并非那么简单,反而是以一种最平实、最客观的角度去解读日本,去解读历史,去解读,日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提到日本时,当大多数人准备以一种极其严肃甚至抗拒的态度来审视那个在感情上不太好接受的国家

时,白岩松和他的团队却用冷静的思维与平和的语气深入到日本的各个阶方面为我们做深度分析。当然这一套反映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生态的节目绝不仅是旅游采风那么简单,其中也有透视日本复杂的二战史观的报道,还有对读卖新闻总裁渡边恒雄的高端访问。

我在观看了此次视频之后,对日本很多问题都有了很多的思考,主要归纳为日本的过去和现在几个方面来总结:

日本的过去:

在很多的历史记载里,都有说其实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人,而作为中国的邻国,中国与日本有割舍不了的历史渊源。为了民族进步,他们也曾派人历尽千辛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知识,至今也能从日本找到很多中国元素。然而,有一段历史,在中国人心中也是永远也忘不掉的,那就是日本侵华战争。在《岩松看日本》当中,也很真实的展示了日本人对那段历史的记录。当然,对于这个历史问题,在日本有两股势力,一个是试图掩盖历史的左翼分子,另一类,就是尊重历史,公平、公正的还原历史的一部分人。在日本对待历史问题上,我发现日本国民在对待历史的态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度。其中靖国神社展现了荒唐,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讲述了真实,而鹿儿岛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则表现的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只有把这些面孔都拼接起来的时候,才是日本对历史的一个总体的态度。

谈到日本和中国,最不能逃避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尴尬,之前,很受关注的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事情,一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一个敏感性问题。靖国神社1869年建立,对世界游客免费开放,里边存放着246万多个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亡灵等等。书中说“历史在这里被完全扭曲着展示了出来”,追忆历史,我们只能从文字、图片、记录片等资料中获取信息,然而日本将扭曲的历史世代相传,他们的后人又该如何去辨伪存真呢?而且,日本对那段历史的掩盖与扭曲,更重要的是会使那些后人对历史的看法产生空白,更加无法以史为鉴,警醒 ……此处隐藏3512个字……中要把回收纳入生产的环节。如一些物流企业设置有回收物流,逆向物流。

4、学校要加强节约和回收方面的教育,如日本在节约方面关注娃娃的教育。我们中国应该在学校就灌输节约和回收的理念。

5、我们每个人应树立节约和回收的意识,为了我们的生活和后代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

第五篇:岩松看日本读后感

感觉像个小学生或中学生命题作文似的,想起了当年被老师逼得焦头烂额半夜游魂在客厅想第二天参加作文大赛参赛题材的某个晚上了~~~~

事出偶然,办公室的网络连接两天断网,加上一向白痴的某人竟然赶上在这个节骨眼休假,导致联网希望变的越来越渺茫,岩松看日本读后感。反正我不是一个人战斗。总会有人急的,咱不急。

说了这么多废话,最终要说的就是,因为,1,断网了2,手头没有需要急于处理的工作。既然上不了开心网淘宝网果皮网天涯猫扑人人网~~~我该干点啥呢?

跑去阅览室找本杂志,花花绿绿的cancan太刺眼,跑去av中心找个电影,目标忒明显肯定会引起鬼子侧目。不得已抽出这本不起眼封面的《岩松看日本》,一溜烟儿跑回座位打发时间去了。

看了几眼,浑身不舒服。我呢一向是能够以影画方式了解某事的话就不倾向选择用文字方式去了解。也许楼下那几张《岩松看日本》的专辑会出乎意料的好看呢?总之,这书,实在是不怎么样。。。。

现在我还没有看完,举两个印象深刻的例子,一个是p2~3出现的“我们下榻的酒店”。我们下榻??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说自己下榻的。是我太孤陋寡闻的吗?我寻遍网络未果,但是从google出现的例子来看,的确“我们下榻”的说法,但极少。我仍然固执认为用于第一人称肯定是错误的。

第二个是p60讲述转战大阪取材相扑选手的环节。莫名其妙的在讲述前插入一个莫名其妙的花絮,说他的同事赵海燕过安检时因为腰带有个大金属扣的原因导致报警器一直在响,不得已把腰带解了下来,大家看后哈哈大笑~~

不莫名吗?还是我理解能力太差?这个小花絮跟大阪相扑有关系么?还是说这本书就是个流水账啊?

看到80页左右的时候,我准备放弃了。觉得这类电视解说的文字版,不深入、太浅显,叙述的基本上都是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熟知的日本的情节,比如相扑、比如垃圾分类等等。当然,应该因为我是学日语的,我了解这些知识,而这本书针对的是不接触日语日本人的大众,所以内容上讲目的在于普及知识。但即便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文笔也太不过关了。采访渡边淳一的环节除外。这个环节肯定是翻译过来的,所以貌似还比较有深度。我对《失乐园》类一向没什么兴趣,在此不多加评论。

----------------------

这本《岩松看日本》的书大部分是在坐地铁和公交车的时间里看完的,比我计划要看完的时间早了不少,当然也是sunny催着我快看的缘故。看完这本书,感觉不知该怎么描述,总体认为一个国家就像是一个人,你不去亲身地体会一下,想通过电视或者报纸来观望,终究是不能了解清楚地,就好像一个人你没有很深入地交往,是没有办法真正看清楚他的本质。还有就是一个国家是由很多面组合起来的,所以有时候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对错,就像一个多面体,只有全部感觉之后,才能有一个真实的总体的评价。

我只能是记录几点对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节点或者说画面来陈述一下了:

1、关于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日本是一个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发的国家,所以他们从小就教育和培养小孩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每一所中小学都会举行一次和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和宣传活动。而且日本还有很多的防灾生活用品店,里面各种各样的防灾急救用品是应有尽有,读后感《岩松看日本读后感》。 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备有一个急救包或者紧急时候需要用的包裹,等真的发生事情了,拿着就去避难室躲避起来。而我们这方面确实挺欠缺的。

2、关于环保和垃圾处理:在很多城市,家庭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的已经细分到17类了,比如说瓶类还要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这些垃圾被分放在不通的袋子里,而且一周只回收两次,固定的垃圾有固定的丢放地点和时间。她的垃圾处理厂外部看上去像一个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丽庄园,内部又像一个儿童科技馆,所以处理的工序都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可以让来参观的儿童直接看到整个过程,还建有一个关于环保的科普观摩走廊,不仅美观清洁,而且各种关于环保的科普动漫琳琅满目,很受儿童的家长的欢迎,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

3、老年人的问题:在日本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还会自己出去工作,比如出租车司机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这个目的有很多种:第一,有事情做,有利于健康‘第二,感觉被社会需要,心理上更自信。而且很多城市都有这种老年职业介绍所,是免费服务的,政府掏钱。我想这个在中国还很难形成,那么多年轻人还没活干呢,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就应该休养生息,都干了一辈子了,该歇一歇了,谁知一没事干,一歇,很多病就找上门来了。

4、细节决定品质:转述一下书里的话,在日本无论是2个人还是200个人,只要去做同一件事情,肯定都会规规矩矩地排起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乘上下滚轮电梯时,所有人都会站在一边,留出另一侧让他人行走,绝不会并排站立;交通拥堵时,看不到开车的人会抢道并线,或者按汽车喇叭;无论有什么约会,都有准时到达,从不迟到;虽然很多人吸烟,但街上看不到一个烟头,抽烟的人自己都会备一个小小的便携式的烟灰缸,将烟灰弹在里面,用完合上后再装进衣袋里......

前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这样说: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谈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不同,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精。所以中国人自古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热衷于谈论甚至争论政治大事”,而日本人平时想的和说的大多是怎么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么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最有效等。中国人做事情常说的一句话是“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说的,他们是差一点都不行。

5、几个生活场景: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车厢里都非常的安静,没有人说话,更没有人使用手机,接手机也到车厢结合部,甚至还有女性专用车厢;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地方,一个废庙旁边的简易厕所,发现有刚换不久的新手纸,洗手的时候发现洗手池是马桶的水箱盖,这样,洗手的水又流进马桶的水箱,水资源就这样被循环使用;过街红绿灯真的起作用;服务业的人员是真的为您服务,那谦卑和顺从的态度甚至有时让你不自然起来;几乎每一个残疾人的设施都被很好地维护着,而不是被占用......

这样的场景需要我们一点点去体会,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实现,建设一个良好的文明国家实属不易,那句话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很文明,素质很好的时候,才可以说是中国真正强大的时候,国民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点点地去完成和提高,我希望那一天不会来的太晚。

《《岩松看日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此文共855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