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理解读与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语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新课标的实施,离不开教材,离开教材谈新课标,就等于纸上谈兵。下面我通过解读语文教材来谈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及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现在的九年级学习的是第一版。从他们2016年9月上七年级时实行的,发行时间2016年6月。一直到他们上九年级,现在九年级上册是2018年6月第一版,下册没有发行时间。整体看,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出一个“新”字。
首先是基础知识点新。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基础知识点新。以前一些简单的知识点,现在更加细致化系统化。从七年级的词性、修辞手法等到九年级的复句,由浅入深的渗透给学生。
都说汉语是最美的语言,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现在的形声字,人们赋予汉字以神韵。正是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解读文章,把握主题思想,有利于学生解读社会。
二,引入的文章新。
新版的教材,在保留了一些经典的篇幅外,又新增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更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
比如《植树的牧羊人》、《老王》、《精神的三间小屋》、《孤独之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及一些戏曲等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这些作品有理想的追求,有人性的光辉,有精神的追求,也有思想的成熟,还有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些作品,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思想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洗礼,使其不停的蜕变,逐渐走出幼稚,走向成熟。
三,又新增了许多古诗词。
古诗词是经典。不仅在于它的文学性,更在于文笔中的思想性。而新增的作品也恰好体现了这一点。新版教材在保留了一些名人名作外,又增加了些优秀的作品。比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简简单单的20个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也描写了征人的思乡情绪吗?绵绵不绝的乡愁,伴随着芦管的幽怨,在这月夜,浸染着每一个征人的灵魂。还有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苏轼的《定**》等等作品,新版教材还增加了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的作品《满江红》,更具有教育意义。一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将“鉴湖女侠”的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新增了文学名著。
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又增添了许多国内外名著。这些名著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作品。让学生了解了当时欧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俄国社会的黑暗。中国的古典名著,如《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等也进入了课堂。这些优秀的作品极具文学性和思想性。虽然它们有时代的烙印,但文笔精彩,故事内容吸引人,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视。这些作品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和积累。
五,名著导读板块引入的作品新。
从《朝花夕拾》到《简爱》,大多作品都焕然一新。这些作品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一些名著也纷纷走进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这是这一板块的最大的作用。
六,最后我谈的是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
新版的综合性板块更新,更贴近生活。由教材引出话题,由话题引入生活,使语文与生活紧紧的想通,而不是脱离生活。从七年级的“有朋自远方来”到九年级的“岁月如歌”,让学生逐步认知社会,使学生树立正确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新版教材还是带来巨大的挑战。也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首先是文章的时代性和学生所处的时代形成了代沟,学生接受起来困难。
像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孔乙己”“范进”奥楚蔑洛夫等形象,学生接受起来就难。他们看到的是人物的悲喜,却看不到他们身后的社会黑暗。
其次,名著导读模块好,但后续不足。很多名著进入了学生的视线,但走下课堂后,学生就不在关注了。这也源于家庭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这也是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就是综合性学习板块。
因为农村学生学习条件的限制,很多综合性学习展开不了。需要调查或者制作的,都无法展开。只能是靠老师一味的讲解。这就失去了这一板块的积极作用。
总之,新版教材对新课标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老师来说也是新的挑战,有了挑战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也希望借助这次培训,能大大的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