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精选6篇)

时间:2025-02-13 08:36:58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精选6篇)[此文共13276字]

我们的<<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应把教学植根于对学生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并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他们的游戏,小说等等中摆脱出来,对数学才会产生兴趣,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应该大致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公理”

每一个数学公理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亲身体念这个抽象过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加深他们对数学公理的理解。比如我在讲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黑板上用一根手指按着一根木棍,让另一个学生去扳,轻轻一下就动了,然后再让另一个学生上台按着另一端,再让刚才那位学生扳,这时扳不动了,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公理。再比如在讲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如果你的手里有一块肉,你拿去喂小狗,这时你和小狗之间有一段距离,并且之间有一个小水坑,它看到并闻到了气味后,是直接跑着跳过来还是绕过来呢?”这样就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去学习数学,并更好地排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二、用生活实例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既然数学公理、概念来源于生活,那么生活中必然存在数学公理、概念的许许多多的显示原型。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公理、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我们讲完数学公理、概念后,可引导学生寻找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举例说明数学公理、概念。这样既激活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学公理定理、概念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公理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学生们多数都可以举出生活实际运用的例子,如:在家里订晾洗脸帕的铁丝时需要固定两个位置,在操场划直跑道时需要两个人拉着皮尺等等。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生活中学生应该感受更深,如:公园里的转角处,草坪经常被人们踩出一条路;乡下的小路,当有一块菜地挡着,需要绕道走时,有一些道德差一点的经常直接从菜地上经过,走出了路,这些都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运用,但我们要教育孩子们用在好的地方,如原来的路,改为高速路后,把原来弯曲的道路改成了直道,节省材料等等这些。这样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生更好理解。

三、用生活实践来验证数学规律

经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律也不例外。学生如果不明白数学规律的由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事实,更谈不上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等活动,自主探索,主动获取数学规律,这比单纯地抽象介绍结论好上千倍、万倍。比如我为了让学生明白“随机事件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是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一个数学事实,我特意安排学生分组做了两次实验“投一枚硬币”、“投两枚硬币”,并分别统计出“硬币出现正、反两面的次数”。让学生在实践后,通过分析结果,归纳出结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讲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用木条分别做了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分别来拉动,三角形不会动,而四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再例如:给学生讲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自己去展开来看,几十个学生会有不同的展开方式,这样让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太抽象。

四、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的目的,也在于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生活实际,也就是俗话说“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运用广泛性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在木门上斜钉一根木条?”又如,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我又问学生:“为什么我们学校的电子伸缩门要做成那种(四边形)形状?”要再如: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学生对利润问题感觉难理解,也不感兴趣,我在开始引入时这样设计:我今天在街上看到一家卖衣服的铺子,外面打出了一个优惠让利的牌子:年终大甩卖,衣服折上折,八折的基础上再八折,问学生这样不是很麻烦吗?为什么不干脆来一个六折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就知道为什么商家要这样打广告了。让学生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总之不能把数学教学当作脱离日常生活,脱离社会实践应用的技能来学习。要让学生通过来自生活、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学会分析数学的外在价值。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如何演变为数学公理、数学定理、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规律的,以便让学生认识蕴藏在数学的形式符号后面的本质,明白数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生活。并这个充满信息的世界,深刻地感受和理解数学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我们就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能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数学的全过程中。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已的数学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主动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沉浸在问题的情景中,感悟出问题生存过程,问题的背景所在,从体验中感知出数学问题,获取思路,寻求方法。

问题1: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一辆自行车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骑车者9:00离开家,15:00回家,根据这条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何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多长时间?

(2)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什么时间,这时离家多远?

(3)11:00~12:00他骑行了多少千米?

(4)他在何时至何时停止前进并休息用午餐?

(5)返回时平均速度是多少?

(6)11:30时离家多远?

在回答上 ……此处隐藏9196个字……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这些不同于书上的练习题是怎样的呢?从哪里而来呢?对此,在不断地听课,实践和反思中,我悟出了这样几点。

1、 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如《求平均数》(第八册),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平均数=总数÷个数的这种方法。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先给出浙江省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3cm,问“我们班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班中学生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小组中从前排到后排10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3cm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位老师的练习设计不单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生活中需要平均数;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经过老师智慧的闪动,使这一个练习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

2、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练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分米、厘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自己的身高,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说“1米36、1米21”,结合这一课的学习,一个练习就出来了“1是1米,那36、21又是什么呢?”学生展开激励的讨论,综合新知识和已有经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迫切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

3、课堂上创造练习材料,真切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是一个生成练习的平台,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比赛,产生我们需要的数据,再加工成和本课时有关的练习。有学生自己创造的练习会引起学生更大程度上的关注,更能显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比多比少》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进行1分钟的口算比赛,统计比赛结果后再进行练习,用“谁比谁多,多几题”“谁比谁少,少几题”来说一说。又如《统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哪个小组或组上的某个学生表现得好,就给某一小组奖1颗五角星,在这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观察这些五角星,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这些五角星也形成了一个统计图,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这堂课上哪个小组表现得好。从这个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老师精心设计,练习无处不在。课堂生成的这些练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改变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3..《小学数学》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赠金笔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6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事情,设计了一系列的方程应用题: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外呢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总之,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他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精选6篇)[此文共1327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