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文: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

时间:2024-12-17 09:41:58
地理教学论文: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此文共3483字]

摘  要:在现今教育形式下,如何开发有限课堂,发掘学生潜力,发挥教师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试着从地理学科的特色分析,引用生活理念,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经验,从学校生活入手、从课外实践入手、从实事新闻入手、从生活作息入手,多方面引入生活案例,做到使“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激发地理思维,并能用地理知识来诠释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生活;地理;课堂

我国地理教育改革正在不断走向深入,步入成熟。在大范围减负的形势引领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是当前提出的首要问题。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用生活理念,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极富生活化的地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优势与特长。

一、为什么要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1]。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际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

美国教育家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深受其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将“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

(二)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地理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科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增加,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在地理教学中所列举的地理事实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地理实现知识更新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关注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地理学科特点的需要,也正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追求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地理课堂自然要讲究高效率,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就是地理高效课堂的法宝,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趣味现象引入课堂,是使课堂兴趣盎然的一条重要途径[3]。中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是具有探奇心理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引入趣味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探究,由现象到本质,深挖其中的道理,灵活地解答疑问,积累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基础,都是大有益处的。

(四)地理教材内容逐渐趋向于生活化、人文化

当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人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文盲、贫困、失业、难民……动植物灭绝、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洞。资源限制……”等[4]都带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地理教材内容的更新便势在必行。环境、资源、人口、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各国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美国主张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教材不再只是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来选择和组织,而是明确讲述“生活化的地理”,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为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及实践活动能力,涉及个人、公众及日后职业生活的应用性、实践性知识成为教材的重要选择。地理教材内容的人文化比重也相应加强,打破了“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区域地理”一统天下的局面。突出了人地关系的主题。

二、如何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

(一)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5]。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学生当地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熟悉的生活经验等一些地理现象,设计出地理问题,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节时,我们知道科学家探知地球内部结构时利用的是地震波,本来地球的内部就很深,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同学们不容易想象它的形态,而且地震波也是学生不熟悉的概念。那么如何引入本节课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这时,我们就可以从我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地震波。教师可以首先问学生夏天我们买西瓜的时候是怎么挑哪个西瓜好的呢?同学们回答用手敲一敲西瓜皮,听一听声音。教师总结,我们通过声波就可以判断西瓜内部的构造,同样的道理,科学家也是利用了一种波来判断地球的内部构造,这种波就是地震波。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就不会觉得本节课的知识枯燥乏味,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生活为目的

在进行融入生活地理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清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应用,具体方法就是联系实际。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一些例子: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等等许多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气候类型的不同。

出行方面:人们的出行与地理密切相关。比如在旅游时,根据地域特点,合理选择交通工具:远距离旅行选择火车或飞机,近距离选择汽车,沿海城市可以选择轮船等等。

(三)联系社会热点,赋予时代信息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6]。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每一节地理课都放到真实环境中。所以,地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一种适宜学生学习的情景,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激发学生自主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让学生留下“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时事新闻中的每件事都与地理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更因“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既“真实”又“新鲜”,很容易就能打动学生 。引起高度的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长期关注电视或者是报纸的新闻事实,既能开阔学生的眼见,又能了解地理试题的发展方向,做到了然于胸,有备无患。

(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地理就在身边,生活处处皆地理。同时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内化了知识。

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学生对于太阳高度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课前先让学生探究不同季节物体影子的长短有没有什么不同来入手,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的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以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将原理应用于实践。如开发商盖楼的时候,要考虑楼间距的问题,是要考虑夏季的距离呢还是冬季的距离?南方地区的楼间距和北方地区的相比哪个应该更大一些呢?这样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应用,使学生轻松接受了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原理,使他们觉得地理知识就在身边,所学的知识也很有用,从而乐于接受,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五)借助乡土地理,丰富地理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名著 《帕夫雷什中学》中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重要源泉;从赞赏家乡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山川原野,这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皆是养心健身之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则是综合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7]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生最初的地理认知便是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与接触,以乡土地理中的环境资源为基础,进行地理学习与能力训练,是让新知识快速构建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国际地理教育委员会,冯以浤译.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4).

[5] 张守臣.高师心理学教程[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黄秀莲.略谈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知识的融合[J].才智,2012(7).


《地理教学论文: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此文共348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