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设计一堂好课

时间:2024-10-22 16:44:22
浅谈如何设计一堂好课[此文共2837字]

浅谈如何设计一堂好课

老师们天天都在上课,也常常去听别人的课,大家看到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也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才能上好能设计一堂数学课。

1.创设情境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编者头脑里所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以现数学问题。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以动力。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奥秒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创设情境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本上的结论转化为问题,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以下“五性”:

(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

(2)趣味性——富有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

(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

(5)实践性——以小组或个人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解决方法。

对于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更贴近思维实际,更能引起探究。“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地淘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与其学会,不如会学。

②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支解释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如“购房中的数学”、“铺地板砖问题”、“包装问题”、“租车问题”、“购物问题”、“物品的堆放”等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③创设大课堂情境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相结合。如“分数概念”教学,可以在课后发现超市中的分数问题。又如教学应用题,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应用题题材。

④创设利用学生学习成果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方面是指上刘的题材应尽量来自学生。如教学平均数。这样教学题材不是来自教材,而是来复原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感 到更加亲切,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⑤创设开放题情境

开放题是开放式教学一种最好的操作手段。让学生在对开放题的探索中促进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设计开放性练习,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解题策略的开放——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2)题目条件的开放——让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根据不同的条件驿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提高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所求问题的开放——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4)题目答案的开放——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上五个方面创设的主要情境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思考的结果,彼此之间可以是重复和交叉的。

2.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中科院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在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它富有哲理,对我们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很有启发。

3.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二是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使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达到 了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三是体现了学生的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担任、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以下合作技能的培养:

(1)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

(3)交往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取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4.实践运用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将先前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用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吏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体验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评价要突出全面性、自主性和激励性。评价内容要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反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②评价方法多样化,扩大学生展示学习成功的空间。除书面考试外,可利用学生喜欢的开卷考试、整理知识、讨论问题、师生谈话、检查作业、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交流学习经验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③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培养上。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面对新问题学生应该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构建自己的知识。知识掌握后又能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机制,培养学生向未知挑战的习惯。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有了生机,数学教学就有了活力。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形成,才能落实到实处。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构成了新的教学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开放的,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 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浅谈如何设计一堂好课[此文共283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